近幾年生鮮市場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逐年遞增,其中2013年生鮮電商的交易規模為130億元,2014年為260億元,2015年達412億元,預計2016將達664億元。數據證明生鮮電商市場具備龐大的市場商機,同時生鮮電商市場的高速發展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使得行業發展前景更加光明。
現階段,生鮮電商行業的產業鏈和業務模式已經初步穩定。主要分為綜合平臺類(京東、天貓亞馬遜)、垂直細分(本來生活、優菜網、中糧我買網)、依托物流(順豐優選)、依托線下超市(永輝、沃爾瑪、華潤萬家)、社區O2O(微信、許鮮)。目前,京東、天貓等大公司的生鮮頻道主要是綜合平臺類,而市場上大部分創業公司則采取垂直細分業務模式,通過定位細分人群或提供細分服務得到市場的認可。在用戶消費升級的時代,以本來生活、優菜網等為代表的提供中高端特色生鮮產品的電商將越來越得到市場的認可。
生鮮APP開發具備龐大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發展不斷滿足用戶足不出戶的消費需求,大量的用戶成為“懶患者”,如買菜不出門、吃飯不出門、看病掛號不出門、健身辦卡不出門,一切業務交由APP解決。
相關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生鮮電商的主要受眾群是年輕人,其主要原因包括:年輕人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具備“快捷、上門服務”等因素的生鮮電商更能夠滿足生活節奏快、忙碌工作狀態下的都市青年。而生鮮APP的存在為用戶打造輕松的購物環境,大大提高了采購便利性。
中糧我買網名列2015年生鮮APP排行榜榜首,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其背靠中糧,聚焦進口食品、生鮮品類和自有品牌的打造,一方面是借助著中糧集團海外采購渠道的優勢,為平臺消費者在全球范圍內精選優質產品以及借助平臺的大數據,精準抓住中國消費的口味實現定制化產品供應。另一方面,基于中糧在食品產業運營經驗,抓住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的需求痛點,為用戶打造極致“新鮮”體驗,提供更高品質的購物服務。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這個行業的痛點一直未解決。倉儲、冷鏈物流、正常損耗帶來的高運營成本是所有創業公司需面臨的問題。冷鏈物流配送是生鮮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誰在這方面做得好,誰就將迅速獲得市場份額。因此,2015年生鮮電商平臺出現三大特點:背靠電商巨頭,獲得大公司資金和物流支持;背靠超市,“互聯網+傳統電商”輕模式電商發展迅速;自建物流,打造同城配送生態系統。
2015生鮮電商多虧損
2015年是移動生鮮行業最火熱的一年,市場發展較上一年翻了一番,生鮮電商被稱為電商領域新藍海。但是與此同時又有很多生鮮企業倒下。但是在具有近萬億規模的生鮮市場,其目前滲透率上不足1%,大量的生鮮企業倒下,其具體原因是:
首先是強需求勝過一個好產品。從用戶消費習慣方面看,當下大部分的消費者是通過線下購買生鮮產品,主要原因是線下的水果可以隨意挑選且較為新鮮,但是當線上的價格降到35%的時候,消費者則通過線上進行購買,為此萬億級生鮮電商市場就靠著補貼大戰培養了用戶消費習慣。
其次是物流問題,因為生鮮電商運營需要面對供應鏈、冷鏈系統和物流三方面的難題,為了保證為用戶提供必準化品質的產品,企業需要支付大量的物流、保鮮成本,那些缺乏相對穩定的用戶群,沒有足夠資金支持的初創企業及中小型生鮮電商在發展中則面臨著物流配送、高損耗高成本以及生鮮品質等現實問題。
第三方生鮮APP開發公司廣州酷蜂科技運營總裁表示,雖然移動生鮮行業發展之路艱辛,但是市場仍然具備龐大的需求,良好的發展前景還是比較看好的,同時其還表示未來塑造產品的重點在于幫助生鮮電商企業解決阻礙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降低高耗產品的運營成本;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等。
為此對于生鮮企業來說,如果想要抓住最后一條救命稻草,需要站在自身發展的角度上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在產品服務方面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上,打造讓用戶尖叫的、超乎預期的產品。
自建物流或是行業偽命題
事實上,生鮮市場潛力巨大已是多方共識,過去十年間互聯網在多方面對生活的介入,用戶開始將品質和便利性作為消費的重要考慮因素。
不過在這個滲透率僅為1%、市場預期規模卻高達千億元的潛力市場中,面向消費者終端的第三方冷鏈B2C宅配物流發展至今仍然極其緩慢,最后一公里配送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個困境,以京東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平臺開始耗巨資大舉在全國建設自有倉儲與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但這里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把物流和物流方案設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有些混淆,以為自建物流就是要買車,建倉庫,實際上這是兩碼事。
前不久,在北京所舉辦的一場中國生鮮電商發展研討會上,物流和行業專家們針對目前行業內大量熱錢涌入、B2C紛紛自建冷鏈物流的現狀,指出目前電商建冷鏈是個偽命題,重復建設帶來資源浪費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并直指京東做生鮮的主要原因,或是因為京東物流成本太重,必須靠生鮮這種復購率高的行業來分擔成本,緩解持續虧損局面。
生鮮電商經營的果蔬、肉禽等產品,倉儲需要分為常溫、恒溫、8°-15°、0°-8°、零下18°五個溫度區,這是非常高昂的建倉成本。以一個5000平方米的標準溫區冷庫來說,硬件投入要在2000萬元上下,若倉儲覆蓋華東、華南、華北三大區域,起碼需要1億元的成本。而以國內冷鏈園為例,上海冷鏈利用率僅為67%。這種前面燒錢引流,后面燒錢建倉的模式導致資源配置極為不合理,正如喵鮮生總經理何春雷所說“總不能為了喝牛奶,就直接牽頭?;丶茵B吧?”
當下的現狀,類似京東的生鮮平臺雖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建冷鏈物流,但目前仍然虧損狀態,仍需依靠“平臺輸血”來補自己的虛。根據第三方數據,目前冷鏈成本普遍占客單價40%—60%,這種重復建設帶來資源浪費成本最終有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從而使得整個行業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所以對生鮮電商來說,自建物流是要有自己的供應鏈規劃和物流管理體系,而不是單純重金進行冷庫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況且目前陸續出現的配套冷鏈企業,也為先解決產品確定性問題,后解決到貨確定性問題的冷鏈物流模式提供了保障,更符合生鮮電商現階段的發展需求。此時資源也能更多的投入到上游農產品標準化、售后服務標準化等核心問題中。
在2015年,生鮮電商市場的高速發展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你只需要略看一下這個圈子里的主要玩家,就會明白它是多么的“炙手可熱”。易果生鮮、沱沱工社、本來生活、天天果園、中糧我買、順豐優選、美味七七等紛紛扎堆布局,同質化現象極其嚴重。未來的生鮮市場一定個性化的時代,喵鮮生和阿里大數據的結合將能夠發揮巨大的能量。阿里將數據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生活習慣緊密聯合,通過這些數據的整合,能夠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營銷和推廣,這將成為助力喵鮮生成為行業黑馬。
未來,各類生鮮電商將進行如何的玩法,誰將成為最后的贏家,我們拭目以待。